在1906年,邱吉爾決定競選新罕布夏州的州長。不過此邱吉爾並非二次大戰英國首相邱吉爾,他是美國相當受歡迎的作家,兩人剛好同名同姓。
他希望獲得共和黨提名為州長參選人,可是因提名大會早有內定人選而失利。這令人憤恨不平的結果引發了改革行動,進而建立了新罕布夏州第一次的政治初選制度。原先只適用於州長提名,到了1913年則納入總統提名。
第一次總統初選的日期原先排訂在1916年5月,不過有部份人士建議若要節省辦理初選的經費,最好是改在新罕布夏州每一個城鎮的年度居民大會的同一日,也就是三月的第二個星期二。該州居民一向自豪於他們的簡樸作風,因此一致同意初選改期。直到現在新罕布夏州還是美國總統歷次初選最早投開票的州。
一開始沒多少人理會初選,因為那只是選出代表該鎮居民的提名大會代表,但是該代表可以依自己的意思在提名大會上投票。選民的興趣和投票率一直都很低,直到1949年才修法加入「選美」,選民可以投票支持他們喜愛的總統候選人。
這吸引了全國的目光。
在1952年,「全國最早舉行」的初選給了總統參選人艾森豪將軍一劑強心針,嗄然中斷在位的杜魯門總統的三連霸希望。自此,政治聚光燈的焦點沒有離開過那裏。
註一:新罕布夏州是美國最小的一州。不過自1952年之後,「全國最早的初選」造就(或埋葬)了許多總統候選人。它受到媒體關注的程度遠超過該州人口或經濟佔美國全國的比例。
註二:在1968年,詹森總統提早放棄初選就是因為原先的無名小卒麥卡錫在新罕布夏州獲得超出預期的38%民主黨選票。
註三:在1972年,民主黨相當被看好的候選人穆考斯基參議員在新罕布夏州回答曼徹斯特工會領袖的人身攻擊問題時失態。媒體後來稱之為「穆考斯基的哭泣」,一語雙關。選民因此懷疑他是否能承受競選活動的壓力,選情一洩千里。
註四:在1976年,原本選情不看好的南方州長卡特在贏了新罕布夏州之後,一路挺進白宮。
註五:在1988年,時任副總統的布希在愛俄華州的黨團會議中以極大差距落後杜爾參議員,但於新罕布夏州的初選中反彈翻身,最後贏得共和黨提名和總統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