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美國民眾已很熟悉「紅州」和「藍州」代表的意思。「紅州」代表選民投給共和黨,「藍州」則是屬於民主黨。而且紅州和藍州不止在投票意向上有差別,在文化及地理上也有差異。依據統計分析,紅州多半在美國心臟地帶,喜歡鄉村音樂和NASCAR賽車。藍州則在海岸線上,有大型城市,愛喝拿鐵咖啡,閱讀紐約時報。
究竟紅藍大對抗是何時開始的呢?
在1870年代,德州為了方便西語裔的選民投票,在選票上使用彩色標記。藍色的是民主黨候選人,紅色則是共和黨候選人。
到了1972年,國家廣播公司的新聞總裁曼寧在晚上的選情報導中,在美國地圖上用紅藍色標示兩黨獲勝的州。其它電視台也相繼採用顏色地圖,但方式並不一致。有的電視台用藍色表示民主黨,有的卻用紅色。
到了1996年,各主要的電視網在非正式的默契下,一致使用紅色表示共和黨,藍色表示民主黨。到了2000年的總統大選,各電視網再度使用選舉顏色地圖,而且不是只報導一天或兩天布希與高爾的選情分析,而是一個星期又一個星期,雙方僵持爭議的州在哪兒,若是歸誰對勝負的影響,大玩排列組合的拼圖遊戲。此一選舉顏色地圖也顯示出政治立場的地理界線,經過不斷電視播放也深植人心。
在該選舉之後一星期,著名脫口秀主持人賴特曼就說:「乾脆我們讓布希擔任紅州的總統,高爾擔任藍州的總統。」
然後,每四年就出現一次紅藍大對抗。
註: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布希獲得271張選舉人團選票,僅以超過半數1張險勝。而佛羅里達州的25張選舉人團選票是在爭議中由法官判給布希。故有人戲稱布希不是由人民選出來的,而是由法官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