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打字機出生在 密爾瓦基市的一家機械工坊後面。於1868年,壽斯在那裡利用一些鋼琴絲和電報的擊鍵,建立了極原始的輸入裝置。它只能打入一個字母,長相很奇怪的W,但在那個時代仍是相當驚奇的。壽斯和他的合夥人隨後設計了一個更具野心的模型,能繕打所有的信件中的字母。
但這台新型打字機有一個問題。當打字速度太快時,字母鍵桿會撞在一塊且卡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導致,鍵盤遂發展成為今天我們熟悉的形式。
壽斯徵求教育工作者來幫他分析英文中最常見的字母的組合。然後,他把這些字母分隔更遠,它們的鍵桿就不易再撞到一塊。依這種配置的鍵盤稱為QWERTY鍵盤,也就是上面一排的首六個字母。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他減緩了打字員的速度,以防止干擾,從而加快了打字速度。
在1873年,壽斯暨格利登打字機,成為第一個大量生產的打字機,其鍵盤配置很快成為所有打字機標準。雖然日後還發明了其他鍵盤配置,如布里根德佛科學式和德沃夏克式,有些顯然更有效率,但舊有的依然繼續蓬勃發展。這也是一個明證:習慣很難改變,以及第一名獲得的獎勵最大。
註:原始的壽斯暨格利登打字機只能繕打大寫字母,而且設計上有一個極不便處,它讓打字員在打字時看不到文件。雖然廣告上大肆宣揚其對神職人員和律師的價值,但剛開始時銷售相當糟糕。原因之一:它實在太昂貴了,它的價格為125美元,相當於今日一千七百美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