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600年代開始,歐洲日益短缺某一件物品,民眾的生活也開始受到影響。到底是什麼東西是如此珍貴呢?
碎布。
碎布是造紙的原料,而紙張的需求卻持續攀升。書籍、報紙、甚至政治宣傳品日益普及,消耗愈來愈多的紙張。因此造成碎布不足,街頭上的廣告要求婦女們把所有的碎布節省下來。在1666年,英國下令禁止在葬禮時使用棉布或麻布包裹屍體,以節省造紙的原料。當時甚至有企業建議自埃及木乃伊上取下布料來造紙。由於碎布的缺乏,在歐洲和美洲都出現缺紙的恐慌。
後來一名法國科學家在樹林中散步時找到答案。
列奧米爾是當時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他也非常喜愛昆蟲,常常在森林中散步。某天列奧米爾在樹林中看到一個廢棄的野蜂巢,他當然不會放過一探究竟的機會。在詳細檢查之後他發現一個驚奇的事情,野蜂巢居然是紙做的。野蜂可以造紙?造紙不用碎布?這是怎麼做到的?
「咀嚼木頭和植物的纖維!」
列奧米爾認為依野蜂的方法,可以為造紙找到一條新路。這項發現鼓舞了許多發明家,雖然花了數十年,他們終於找到用木槳來造紙的方法。否則今日「亂丟紙屑」可能要處以無法想像的重刑呢!
註一:相傳是在中國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用碎布來造紙。在此之前,在竹簡上書寫或刻字不但不便且體積龐大,而使用絹帛則太昂貴。
註二:現代人不會感覺缺乏用紙。一個辦公室工作者一年可消耗掉一萬張紙,眉頭都不皺一下。但供應全球紙張所需的代價是每年砍掉的熱帶雨林面積約一個北卡羅萊納州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