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是由許多人和許多年來的努力創造的,而且高爾的確有相當貢獻。另一方面,萬維網(WWW)則是一個人的心血結晶。
在1980年,軟體顧問蒂姆·伯納斯李無法追踪他的所有筆記。因此,他設計了一種軟體,可以讓他以經由隨機聯結而接通他的電腦並獲得資訊。他稱之為查詢者。
然後,他得到另一個主意:他是否可以鏈接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計算機裡的信息呢?經過多年的思考,他1990年12月坐到電腦前面撰寫程式,並在幾週內建立了第一個瀏覽器和伺服器。但他說:「這真的不是一件大工程。」
真正困難的部分此時來到:「如何說服人們,他發明的東西很有用。」給它一個好名字將可以事半功倍。他的同儕們稱它「超文字的……」,但伯納斯李知道他需要一個更有啟發性的名字。
他首先想到的是將它命名為「網格」 ,但在聽起來很像「爛攤子」(英語) 。他也想過認為「信息礦脈」,但其縮寫(蒂姆)與他的名字相同,令人感覺過於自大。「聽人們談論的自己的名字總是怪怪的」,最後,他決定稱之為「萬維網」。
他的朋友們都潑他冷水,說:「這將永遠不會起飛」。
它做到了,現在人們的生活幾乎不能沒有它!
註一:伯納斯李很早就發明了瀏覽器。他放棄申請專利權,以確保它能在網路上成長,讓更多人使用。他說:「申請專利,這件事將永遠不會起飛。」
註二:伯納斯李的第一個程式命名為查詢者,靈感是來自於他父母的書架上的一本書–「詢問所有事情」。這本書和現在的萬維網有很多相像的地方,內容無所不包,從準備羊肉香腸到防止霍亂,從決定用那一種瀉藥到用咖啡作為消毒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