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的態度】

 《鹿鼎記》的滿漢之種族主義的體認,本就
是一個吊詭的問題,而由韋小寶這個小混混表
現了出來。他既忠於滿清皇帝康熙,成為最得
寵的、為滿清立功最大的臣屬,而又做了誓要
反清復明的天地會的香主,在忠於漢族大明或
是忠於滿族大清之間,左右為難。

 本書一開頭第一回,即極寫明末清初大儒黃
宗羲、顧炎武、呂留良、查伊璜等反清復明之
職志,又說到清朝文字獄之殘暴,以及吳六奇
、陳近南和天地會誓要驅逐滿清、還我漢家天
下的決心。

 顧炎武說︰「如此江山,淪於夷狄,我輩忍
氣吞聲,偷生其間,實令人悲憤填膺。」呂留
良說:「清兵入關以來,在江北橫行無阻,一
到江南,卻處處遇到反抗,尤其讀書人知道華
夷之防,不斷跟他們搗蛋。鰲拜乘此機會,要
對我江南士子大加鎮壓。這野火燒不盡,春風
吹又生,除非他把咱們江南讀書人殺得乾乾淨
淨。」黃宗羲說︰「是啊。因此咱們要留得有
用之身,和韃子周旋到底。」

 開頭時如此慷慨激昂,誓要滅滿。但到本書
臨尾的時候,顧炎武、黃宗羲、呂留良、查伊
璜四人與韋小寶見面,韋小寶說到康熙如何大
讚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儘管罵皇帝,康
熙還是稱讚,並且天天讀。黃宗羲為之心動,
說︰「原來韃子皇帝倒也能分辨是非。」韋小
寶又說到康熙自命比明朝的皇帝好,百姓日子
好過。顧查黃呂想到明朝自開國的明大祖至末
代皇帝崇禎,若非殘忍暴虐,便是昏庸胡塗,
無人及得上康熙,都不禁默默點頭。這四位大
儒前後態度的對比,實在有趣,且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