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規則

 [ 回到主頁 ] [ 簡介 ] [ 全圖 ] [ 遊戲規則 ] [ 詳細行法 ] [ 詳細行法備註 ] [ 參考書目 ] [ 後記 ] [ 留言板 ]

 

以下是圖中央的遊戲規則原文,再加上在下的註釋。

楷體:陞官圖原文                             細明體:註釋

凡行是圖,用色子四顆,兩四為德,兩六為才,兩五為功,兩三為良,兩二為柔,兩么為贓,兩么帶有一四免行贓。

遊戲過程中要輪著擲骰子,每次要擲到有一對出現,跟著就可以移動自己的棋子。最好是擲到一對四(有品德),一對六(有才能)次之,一對五(勤力有功績)再次,其次為一對三(水準以上),一對二(平庸但服從),最差為一對一(違法貪贓)。在一對一的情況下,如另外有骰子為四點,可以免行贓。

若有三粒骰子數字一樣,稱為「聚」,聚四行兩德,聚六行兩才,如此類推。

若有兩對數字,則依「德才功良柔贓」的次序行,如雙四雙六行德才,雙五雙一行功贓。但有兩個例外情況:

1 雙四雙一稱為「紅二對」(四與一均為紅色),如該位置有註明紅二對有特別行法,則照註明行。否則當一德行(雙一遇四免行贓)。

2 如有兩對六/五/三/二(均為黑色),稱為「素二對」,如該位置有註明素二對有特別行法,則照註明行。否則照普通兩對行。

若三四五六為穿花,已仕者作軍功,舉貢生監作召試,如大挑教習候選併主考學政同考大計項下各條並各差俱作一才,如休致革留交部軍臺以及予告俱作軍功復任。

穿花是唯一不成對仍可行的組合。穿花的行法:如該位置有特別註明,則照註明行,否則
1 已仕者姑且解作有官品者(這樣亦包括太醫院欽天監),穿花當作軍功。
2 解元、經魁、舉人、副榜、貢生、生員、監生(舉貢生監)行召試。
3 各差使,各大計當作一才。
4 各處分作復任。

凡起手時,每人用牌一對,以一張押本位,遇有大計軍功各差,另以一張押之,以便查對,過後收回。每人臨局,各出壹百籌存公,以便各項支取。

遊戲開始時
1 每人出一百個單位的籌碼作為公注。
2 預備兩枝棋子(可用牙籤當作棋子)。一枝是本身官位,由出身開始,一路根據擲出點數在官場打滾。途中可能會遇到一些考核,處分或是公差,這些情況下官位不變,要另放一枝棋子在所需的考核/處分/公差上。跟著那回在考核/處分/公差上所得的行法要應用在原本的官位上。

例如:身為京府府丞,得雙五行「功加級」,官位不變,另放一枝棋子在「加級」上。之後那回如得雙四,在「加級」上行德,為「德行德才」,即在原官位上行德才,於是先去當通政司副使,再去當光祿寺正卿。「加級」上的棋子亦當收回。

凡一二品,遇全四得王爵,全六得公爵,全五得侯爵,全三得伯爵,全二得子爵,全么得男爵。如太醫院欽天監在從二品下擲全色,作正二品大賀,不得論封。

如做官做到一/二品,擲得全骰可封爵。唯一的例外是在太醫院欽天監內的官,即使在從二品上擲全骰,也只作正二品大賀,不能封爵。

凡自三品以下,及舉貢生監進士並各差優敘處分等處,全四作四德,全六作三德,全五作兩德一才,全三作兩德一功,全二作兩德,全么作一德一才。

三品或以下的官,擲得全骰轉作德才功等行。

一二品官如在大計軍功上擲全骰,似乎不能封爵,要轉作德才功等行。

凡有願捐者,京官至郎中止,外任至道止,每級五籌,入公注。京官捐外官准作加一級報捐。

遊戲中如玩者已有官品,可以付出籌碼換取升遷(捐官)。在陞官圖上最外圍是外官,其餘是京官。每升一級需要五個籌碼。

各捐官品級為額外郎中(正五品),額外員外(從五品),額外主事(正六品),候補道(正四品),候補府(從四品),候補州(正五品),候補縣(正六品)。郎中員外主事為京官,其餘為外官。

凡京官捐外官,可先作升了一級,再計算所需籌碼。外官應亦可捐京官,相信應不須先減一級才計算。

玩者須在擲骰前捐官,付了籌碼後,棋子要移放在「捐班候補」格中的官位上,跟著才擲骰行棋子。

例子:
1 由縣丞(正八品外官)捐候補道(正四品外官),品級差別為 8 級(從七,正七,從六,正六,從五,正五,從四,正四),所需籌碼 = 8 級 x 5 籌 = 40 籌。
2 由國子監學錄(正八品京官)捐候補道(正四品外官),所需籌碼 = 7 級 x 5 籌 = 35 籌。

如醫生天文生不願當者,准其加捐,醫生天文生已行者,不准復捐。如願下場者亦聽。

此句不明白,醫生天文生應不可捐官(因沒有官品),而身為太醫院欽天監內的官,亦不能捐官。

如舉貢生監遇騰錄教習等項,不願當者,聽其自便,如貢生即照貢生行,餘倣此。

騰錄教習的位置,可以選擇不去,留在原位等下一次擲骰子。

凡京外各官屬員,遇上司各出見禮五籌,品級相當者免。

如在同一官格上有另一玩者,官位較低那個要付五個籌碼給官位較高那個。如果兩者官品一樣則不用付籌碼。每逢有官位移動便須作這「進貢」

凡遇公差,支公注五籌。如在各差上遇贓,除追回公注外,另罰五籌擊回。凡總裁主考同考學政遇贓,除追回公注外,另從重罰十籌擊回。

凡要擔當差使,可支公注五個籌碼。但如之後在差使上擲得贓,要照差使上的罰回倍罰回行,取消差使外,繳回因公差所得之公注五籌,另罰五或十籌。

凡第一家大賀者,在局各賀三十籌,不再行。得大賀在先者不必賀後得之家,第二得賀者不必賀第三得之家,餘皆倣此。局完所餘公注照股均分。

玩者的官位一路升遷,到最後就會退休(大賀)。其餘在局還未退休者每人要付三十個籌碼給他。到各人都大賀了,只剩一位玩者在局時,遊戲就結束。餘下的公注各人平分。

如遊戲中公注用完,還在局者須每人再付一百籌碼補充。遊戲完結時只有有分補充公注的玩者才可平分公注。

凡大賀予告休致,各照原品將本位之牌移押品級考上,如尚書大賀押榮祿大夫上,俟各家行完後視相去高下,一級出五籌,以次遞加,如正一與從二相去三級,出十五籌與正一者得。如末後一家係按察,即押通議大夫不再行。

最後各玩者依自己大賀時之品級互較高下(品級考)。如尚書大賀即押在從一品榮祿大夫上。待大家都退休後作比較,低官級者要付籌碼給高官級者,每級五籌。

若在革留須捐復,交部須贖罪,方算品級。如不捐復贖罪,無級可較,仍照每級五籌之倒算級得賀之家,如賀係從一應以十七級算。

最後一位玩者如在處分中,須先捐復/贖罪(請參照每格行法—處分)才作品級考。姑且根據原文作以下建議。

1 如在予告或休致,不須捐復/贖罪也可算品級。
2 如在交部須贖罪,方算品級。
3 如在革留須捐復,方算品級。
4 如在嚴議/軍臺,與在革留同,須捐復方算品級。
5 如正在內調降用,以內調前的官品算品級。
6 如在捐班候補,以捐官前的官品算品級。

(但有疑惑—革留應較交部嚴重,但捐復不見得比贖罪罰較多錢,如簡單計,建議可訂為一致捐復或贖罪)。

在此亦順帶總括各玩者在遊戲完結的情況:

1 大賀:各賀三十籌,要對品級,可分公注。
2 予告榮歸:各賀十籌,加一級才對品級,可分公注。
3 休致:沒有賀籌,要對品級,可分公注。
4 長戍:沒有賀籌,不用對品級,可分公注。
5 出局:沒有賀籌,不用對品級,可分公注。

凡詞科及鴻博迢德出身者俱作正途,筆帖式出身及經任滿缺者作滿員。

在此遊戲中,分辨滿/漢員及正途/異途是十分重要的,事關這能決定到了末段能否成為大學士。簡單來說:

1 出身為官學生或筆帖式者為滿員。在陞官圖中註明滿缺的官位只有滿員才能擔任。滿員亦能成為協辦大學士。

2 其他出身者為漢員。漢員要靠科舉考試才能入正途,擔任協辦大學士的官職。以下即為正途之條件:
    a)在詞科或鴻博上擲德,可往翰林院當檢討一職,即為正途出身。
    b)在殿試考得狀元/榜眼/探花。即作正途。
    c)在殿試考得傳臚/二甲/三甲,跟著如能入到翰林院當庶吉士,亦作正途。

非正途出身者,遇協辦一職作大賀。唯一例外為在宮銜(太師,太傅,太保等等)擲穿花。為何有此例外,解釋為宮銜已累積相當經驗,故非正途亦能協辦。

要注意漢員無論正途與否,都不能任滿缺。同樣道理,滿員不曾經科舉者,亦不能任主考/學政等職位。

粵稽唐虞建官惟百,而有三考黜陟之條; 周官三百六十而有六計弊吏之典。我國家陳綱立紀,官制秩然,是誠萬古不易之。經有志之士所當攷核也。今遵會典制為品級,全圖備滿員漢員之制,別正途異途之分,非遊戲也。誠使稽官階,識資格,展圓了然,良有裨益。至於知己,偶來晴窗暇逸,出是圖遣興,亦足繼雅歌授壺之韻事耳。若官名間有遺漏遷轉,容有未週存,望大雅君子起而訂正之,實為厚聿也夫。

以上應和規則無關,在下古文程度有限,按字面估計是說古代官制並不簡單,此陞官圖原是按資料考核而成,並非遊戲咁簡單云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