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改採大球 桌將的威力變小了


 記者馬鈺龍/綜合報導

世界杯男桌賽第一次採用直徑四公分的大球,讓剛參加過奧運、還陶醉在快速小球的各國好手吃不消,大陸的孔令輝連敗兩場被淘汰,對大球用一句「找不到感覺」來形容,中華隊蔣澎龍敗給王勵勤,主因也在大球不易推擋,威力變弱,要重新欣賞這些好手球技,得給他們一點時間適應。

瑞典的華德納摘下奧運銀牌,但跟孔令輝一起做觀眾。打不進八強賽的華德納坦承用大球的比賽很少,沒時間適應,感覺不是很好,但他覺得應該所有選手的機會都均等。他的隊友卡爾森則有一套見解,他說換大球與比賽的勝負沒有直接關係,昨天他在八強賽敗給南韓的金擇洙,輸得並不意外。

奧地利的希拉格參賽前只練了五天大球,對球的彈性還是覺得不好掌握,相對也影響對球速的判斷,影響攻守時機掌握,但他覺得對場地的適應是另一個重要因素。

金擇洙指出,大球對持直拍的選手影響較大,很難發揮進攻的速度,造成常掛網,蔣澎龍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直拍橫打,失去了速度,一急就會掛網,金擇洙認為只要各路好手都適應大球,比賽一樣會很精采。

克羅埃西亞的普里摩拉茲也輕鬆打敗孔令輝,他覺得小球變大對他沒有影響他花了不少時間適應大球,可能較占上風。他說,孔令輝如果再多適應一段時間,會很快進入狀況。

【2000/10/15/民生報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