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10.01 中時晚報 【從台北看奧運】改革吧!體育 體總秘書長廖裕輝要為雪梨奧運零金牌辭職負責,但恐怕使體壇積弊失焦,反而解決不了問題。
體壇的通病是,山頭主義和藩鎮割據,官方影響力式微,不是息事寧人,就做好好先生。行政體系上廖裕輝受體委會委託,雖是發號司令的大哥大,其實他權力有限,輩份也不高,民間體育團體各有來頭。「體總雖大,但也沒有我老爸大。」的心態到處可見。
這多少和政治解嚴,身心掙脫束縛後,社會各個層面假民主之名,行濫權之實有關。「撈」的心態一旦根深蒂固,改革便徒俱形式。一切向錢看,使體壇在解嚴後如脫疆野馬,加上國光獎金的浮濫,更助長了金錢遊戲的猖狂。
也因為金錢當道,眼中無是非,才會把雪梨奧運的一銀四銅說成我國奧運史上空前的成就。試問,如果剔除新增的女子舉重和跆拳道的一銀三銅,中華民國其實只靠前中華人民共和國選手陳靜摘下一面銅牌而已,何風光之有?再說,兩屆奧運跆拳道示範賽我國共得五金,一旦列入正式競技,為何便與金牌絕緣。
其實,國內運動在權貴或政客的把玩下,早已不倫不類,甚至淪為罪惡的淵藪。認錢不認人,或冠冕堂皇以國光獎金羈靡選手的手法更駭人聽聞。
有體壇人士稱,某運動協會刻意扣押選手的國光獎金,原因是協會領導與選手的教練有債務糾紛,協會領導固然見錢眼開,手法可議;做散財童子久矣的體委會大爺,顯然也是腦筋「秀斗」,授人以柄。唯一可解釋的理由是,承辦人宅心仁厚,把面子做給人家,但卻也鼓勵犯罪。
廖裕輝真要有擔當,不應辭職示弱,而應以強者姿態掃除體壇惡霸,以謝國人。則體壇幸甚!百姓荷包幸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