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9.07 中國時報
這是運動醜聞,更是體壇悲劇
女子舉重國手陳瑞蓮、吳美儀遭國際舉重總會拒絕參加奧運,這不但是我國在奧運爭取獎牌的一大挫敗,而且是未戰先敗、自取其敗,敗得莫名其妙、敗得丟人現眼。禁賽事件暴露了台灣體壇諸多怪象與亂象,有關單位絕對不能讓禁賽成為這次事件的句點,必須徹底調查整個事件的始末,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除了藉此釐清此一對國家造成莫大傷害的醜聞真相,並藉以整頓亟待淨化的體壇風紀。
因為先天體型以及後天訓練等因素限制,我國運動選手多年來在國際比賽中並沒有傲人成績,國人對此多能體諒。而政府為了突破奧運零金牌的紀錄,過去幾年也不斷投下大筆經費建立左營訓練中心、培訓有潛力的運動員,並且以千萬元、百萬元不同等級高額獎金,獎賞在各種國際比賽中奪牌的選手,用心用力不可謂不深。如今好不容易見到陳瑞蓮等選手似有機會在雪梨奧運奪牌,結果運動員還沒來得及出征,就已經因為禁藥事件鬧得風風雨雨。選手無法如願奪牌事小,反正國人早就習慣「志在參加」的運動精神。但是部分體壇人士那種分派系、搞鬥爭的劣行,以及相關單位的顢頇無能,卻讓社會大眾認清,我國運動表現未能揚眉國際,原來還有真正不堪的原因。崇高榮耀的運動精神,居然遭到某些體壇人物如此自我踐踏蹂躪,連所謂的清白參賽的基本運動道德皆已不復存在。
我國奧運舉重選手禁藥事件,自始就顯得荒謬至極。相關人士絲毫不曾顧及國家榮譽、選手權益、是非真相,派系鬥爭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意氣用事到了任性蠻幹的程度。而中華奧會、全國體總面對問題初始坐視、繼之當斷不斷、便宜行事,終至事態失控不知所措,貽笑中外。而其間還傳出陰謀論、栽贓說,外界終於得窺體壇鬥爭之凶狠與人心之惡毒。國際舉重總會現在禁止我國涉及禁藥事件選手參加奧運,表面上是打了我方相關人員、單位一記耳光,實則避免我方在奧運比賽期間在世人面前遭到檢舉並被逐出比賽的更難堪結局,是替我方解套。
如今事已至此,中華奧會與全國體總企圖遞補其他選手參加奧運的構想也被國際奧會打了回票。但是,國家培訓選手的投資可以白費,奧運奪牌的夢想可以破碎,禁藥事件卻不能就這樣草率收場。相關單位必須立即展開徹底調查,追查兩位選手究竟有沒有服用禁藥?如果有,是在什麼情況、動機下服用?如果沒有,為什麼無法通過檢驗?那些擴大事端、恣意任性的單項協會負責人、教練,在事件中究竟扮演何種角色、是何居心?體育行政官員為何在事件發生之初未曾明快處理?事後又未能察覺事端已經惡化不可收拾,一度居然還讓陳水扁總統介入此事?又為什麼以為可以用罰款等方式大事化小蒙混過關,並百般運作使得涉及使用禁藥選手名列奧運代表隊,險些造成丟臉丟到奧運的醜劇?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雖然已經無助於我國在雪梨奧運的奪牌,但卻是體壇自清不可或缺的第一步,也是體育界以及相關單位、人員對社會最起碼應有的交代!
國內體壇近年來未見拿出多少傲人成績,卻有一件接著一件令人扼腕的醜聞。曾經被視為國家運動的棒球,已經被賭博歪風以及職棒兩大聯盟的對立整得近乎崩盤;曾經風靡一時的職業籃球也呈現彌留狀態;現在竟然連將代表國家參加奧運的選手也涉入案情詭異荒唐的禁藥事件,體壇陷入一片烏煙瘴氣。而這些重創體育發展的事件,無一不是人謀不臧、私心作祟所引發。體壇人士如果還未能警覺問題的嚴重,並且立刻展現非常決心、霹靂行動,可以斷言,我國的體育與運動發展絕無可能掙脫眼前衰敗的命運,未來甚至還將爆發更加不堪聞問的鬧劇或悲劇。除了自救,體壇人士難道還有第二種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