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小山智麗94年廣島亞運會以日本球員的身份打敗鄧亞萍奪得了其自謂為"畢生最為高興"的一塊金牌後,"海外兵團"成了運動場上最常見的一個名詞,尤以小山智麗為首,從教練到隊員到普通老百姓,人人恨不得勝而快之。一夜間,"海外兵團"平白增添了幾分壓力:打得不好吧,咱就說你看,我就說吧,離開了中國的大環境,看你還神氣什麼;打得好時,則更加無法面對江東父老的指責:忘恩負義呀,想當初國家培養你花費了多少心血……進退維艱,恐怕就是他們的真實寫照吧。 特別是女隊,能嚇嚇咱們的也就是那幾位:陳靜、施捷、田靜……韓國人夠有韌勁和拼勁的了,可比起咱那幾位從國內"跳槽"的"腕兒",似乎還不若她們有份量。最典型的就是陳靜和小山智麗了。想當初陳靜勇奪首枚奧運金牌後,鮮花與榮譽接踵而來,但一轉眼,"過檔"臺灣,即便是同胞姐妹,傳媒也不惜"相煎太急"了。看前一陣子的《世界體育報道》,每每陳靜出現在鏡頭前,記者的旁白也就緊張起來,就連賽前宴會,陳靜遲到也被述說成"讓人增添幾分神秘感",如臨大敵一般。小山智麗就更不用說了,94年後,但凡大賽,必成焦點,小山智麗故布疑陣啦,小山智麗不參賽另有隱情啦,倒讓記者們有了完成任務的良機。想想真是悲哀,像她們都是三十好幾的媽媽級人物了,我們這方二十啷當歲甚至是十幾歲的初生牛犢還在為此高度戒備著,真是有失我泱泱中華大國的"國球"神威! 不過就是她們加入了所謂的"海外兵團"罷了,倘若在國內,如此高齡怕是只能引來一陣的同情了:那麼大的歲數了……事實上也正是這種境況,讓捨不得乒乓球或是迫於生活而放不下乒乓球的她們遠走他鄉,為再揮手中拍而另謀出路。想想陳靜、小山智麗、耿麗娟等人,倘若仍然在中國,只怕早就該挂拍了,別當自己寶刀未老,咱多的是人才。再想想施捷、何千紅之流,國字號的戰袍根本就沒留下她們的名字,可人家現在是響當當的國際一流選手,與你中國的拔尖運動員並駕齊驅,但如果當初沒走,能有今日之成就嗎?只怕是很難吧。人才濟濟固然是件好事,但又有多少看起來似乎不那麼"人才"的人其實是給埋沒了呢?不得而知了,但至少精明如施捷、何千紅者並未成為其中之一。 既然如此,我們又為何不能寬容一些呢?甚至於我們可以鼓勵現有的一些隊員出國發展。事實上,她們在國外的成才道路對我們的訓練模式也未嘗不是一種衝擊,老是固守著一條道路對已對人都沒有多少進步。我們更不必為了小山智麗奪走了那麼一塊金牌而恨之入骨,金牌放在那,有本事者取之。嗜賭者尚知"願賭服輸",難道體育人反而失了這一種度量?再說,沒有了她們的賽場又還有多少吸引力呢?老是中國隊員在上演"國內聯賽",只怕對於整個乒乓球運動都沒有好處。 說到底,體育是一種競爭,但卻是為了消滅戰爭,推動全人類和平的競爭,正因為如此,我們也大可不必為之烙上太多的政治、國界色彩,一顆平常心待之又何妨。 欄後語:94年亞運會後,人人一提"小山智麗"四字就咬牙切齒,本人也不例外,但隨著年歲漸長,逐漸想通了一直解不工的結,其實她一直都在和我們的運動員公平競爭,比賽是公開且公平的,她並未使用任何下三濫的手段贏取比賽的勝利,那我們輸了後,不怪自己"學藝未精"之餘,又有什麼理由讓她來背負"忘恩負義"的"罪名"呢?難道僅僅因為她代表了另一個國家?再說陳靜……呵呵,還是不說了吧,看看這一陣子的論壇,都快成為她的天下了,可見在一般球迷的心目中,真正的體育魅力是無分界限的。是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