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亞萍信心十足:我的成績沒多少人能比 (北京晨報 作者: 王旭浩) 2000/3/23

  與43人競爭國際奧會的8個委員席位,對鄧亞萍來說可謂難度不小。而她本人也對此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並對自己的優勢、劣勢看得非常清楚。

  西方媒體宣傳對競選不利

  鄧亞萍對競選中可能出現的不利因素有著充分的認識,並一再表示"困難不小"。
  她特別提到西方媒體宣傳可能對自己競選產生不利影響:"誰都知道CNN、BBC等世界大型新聞媒體屬於西方國家,他們的宣傳重點必然側重于西方運動員,這對發展中國家的運動員極為不利,因為到時要有1萬多名運動員投票,他們最熟悉的必然是那些西方運動員。提起乒乓球,人們只知道中國人最厲害,但卻未必瞭解我,就像我不瞭解在其他專案中表現出色的一些發展中國家運動員那樣。"

  "自信自己的成績"

  不過,鄧亞萍也談到了自己的優勢。她認為,國際奧會將競選人簡歷歸納成冊,分發給參加奧運會的每名運動員就對自己頗為 有利。"這可以讓人們更充分、全面地瞭解每名競選者的情況。"說這話時,鄧亞萍的語氣非常自信,因為她清楚自己的成績"世界沒有多少人能比"。 鄧亞萍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段"花絮":"布勃卡是世界知名度極高的運動員,經常打破世界紀錄,但當我第一次參加國際奧會運動員委員會會議,主席先生介紹布勃卡只取得了一次奧運會冠軍時,我當時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18次獲得世界冠軍、4次摘得奧運金牌無疑是鄧亞萍的優勢,而這些恰恰可以在競選人手冊中真實地體現,那時只有成績才是"硬通貨",鄧亞萍深信這一點:"我認為所有運動員不會把投票當兒戲,他們肯定會認真閱讀手冊,認真研究每名競選人的優劣。"
  鄧亞萍還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感到自豪,她說:"中國是大國,而且近年來發展迅猛,在世界上佔有一定的地位,說話也具有代表性,運動員在投票時不能不考慮這一因素。"
  談到如何準備9月的競選,鄧亞萍的回答非常乾脆:"先把英語學好。"她表示,語言沒有障礙才能更好地和各國人士溝通,宣傳自己、宣傳中國、宣傳北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