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9.28  中國時報
台灣要的只是一面金牌?

☉周力強 每四年的奧運夏天,愛運動的台灣人總是特別難受。因為在田徑場上,自楊傳廣、紀政之後,我們已經習慣無力爭勝,雖然今年好不容易在男子四百公尺跨欄跑出一個陳天文,但這是不是曇花一現,誰也不知道;前兩屆最少還有著奪牌希望的棒球項目,結果台灣因為在亞洲盃出局而連續八年中斷了出席奧運的機會。

 桌球,大概算是所有球類裡台灣最有望奪牌的項目了;然而陳靜、徐競都來自大陸,真正台灣所培育出來的頂尖高手,算起來也只有一個蔣澎龍。我不想談什麼「認同」的大問題,但是當我們慢慢坐下,用力想想,台灣有這麼多億萬富豪、電子新貴,運動好手卻仍然是那麼少的可憐。

 當「金臂人」黃平洋宛如一隻不死鳥,在今年台灣大聯盟奇蹟般復活地再度拿到十勝;當「棒球先生」李居明歷史性的一千支安打,將會在十月初的某一個傍晚出現;是的,這十多年來我們只有一個李居明、黃平洋,但是請問十多年後,台灣的「新棒球先生」、「新金臂人」又在哪裡?還有許許多多曾經在十多年前痛擊日本、南韓,讓我們睡一個好夢的棒球好手,如今,他們不少還在場上,他們不是不想退,而是這批老將不甘心,為什麼台灣棒球從「世界五強」一下子變成魯肉腳?

 當我們羨慕陳靜、黎鋒英這批從中國移籍來的「奪牌嬌客」,我們總是想著,「總有一天我們會有一面真正的奧運金牌」,然而,我們的目的,只在「台灣也有過一面奧運金牌」?甚至我得不客氣的說,如果我們只是要一面金牌而已,台灣永遠將只會有那一面而已。

 為什麼?為了拿金牌而去設計或參考東方人的生理條件參加哪一項目,根本是本末倒置。的確,這次中國大陸拿了超乎預估的金牌數,甚至衝上世界的前三名,但是國際間因此承認她是「體育強國」嗎?不是,因為中國拿的金牌不外乎桌球、羽球、女子舉重等「非主流」項目,代表國際體育的「主流」田徑、游泳,中國表現的卻是乏善可陳。所以,如果台灣斤斤計較是不是得拿一面金牌來自我安慰民族的情緒,我們將會卯勁死力的發展好拿牌的女子舉重或跆拳道;我不是反對這兩種運動,但是我們得捫心自問,或許這兩個項目現在很強,但是幾年後,當歐美選手開始大力入侵之後,我們的優勢還在嗎?

 如今,台灣體育的根本問題是「全民體育」不落實,而不落實的原因之一又根源於在上位的領導階層許多根本不是體育人,又或者是早就已經淹沒在「混吃等死,能撈就撈」文化裡的體育人。這樣的結果影響所及,是台灣的體育(或者說運動)永遠是雞肋。台灣人不愛運動嗎?看看瓊斯盃籃賽的熱鬧,看看早年職棒的盛況,你早上如果起得早,不妨去學校操場看看有多少人在打球、慢跑、作早操,可是政府的官員永遠不清楚。

 當我們崇拜NBA球員美技時,誰關心過九月舉行過的中華職籃選秀會?當我們為馬奎爾及索沙的全壘打而歡呼時,誰有去想過因為賭博案而提早結束棒球生命的「強打少年」廖敏雄與曾貴章呢?當陳靜風風光光地掛上這幾年掙得的各式獎牌時,誰曾關注過下一個蔣澎龍在哪裡?這都是需要全民關心、廣播運動種子才能做得到的。

 台灣,真的不應該只是要一面金牌而已。

(作者為體育新聞編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