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盃 2002 觀戰記 (二)
隨著浸會以 2:1 擊敗嶺南, 大專盃的初賽已經完結. 在準決賽開始之前, 不妨回顧一下當中的一些重要比賽.
比賽天 : 三 -- 教院對浸會 理大對中大
說來很奇怪, 自我踏入大專辯論界後, 教院好像打教育類辯題沒有贏過. 在這場以「大學學制應三改四」的辯題, 站在稍微有利立場, 正方的教院仍然是以 0 : 3 敗北.
教院之敗是可以說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論據不足, 第二個是臨場應變水平不足. 先講第一個原因. 辯論比賽很多時不是提些論點就可以的. 教院提出知識型經濟的來臨, 因此需要改變學制來做配合是很正常的立論, 然而再進一步的論據卻欠奉. 例如外地經驗, 四年制可以如何幫助適應知識型經濟? 四年制除了多一年大學生活之外, 還有什麼特點? 教院都沒有詳細提及, 甚至到台下也只懂說「時代變了」, 但當不詳細提及三改四的內容, 如何與知識型經濟, 甚至中學及小學的學制配合, 給人的感覺就過於粗糙了. 很多時, 作為正方, 都需要比反方提出更多資料去証立辯題.
相反, 站在反方的浸會, 卻是從整個教育的問題上著手. 他們指出教育的問題不在於多一年或少一年的大學生活, 而是在基礎教育上能否打穩. 現在香港教育的問題並非出現於大學, 而是出現於基礎教育. 若基礎教育的問題不解決, 那正方所提出的利就不成利. 反而政府已說明不會增加大學資源的情況下, 用辦三年制的資源辦四年制只會導致資源出現問題, 影響教學質素. 另一方面, 如果基礎教育的根基已經打穩, 其實也不一定要四年制大學才可以教出好學生, 例如英國即是一例.
稍微不利的反方能想出這個策略其實並不奇怪. 我知道辯題後和朋友談起這辯題反方的打法時, 我想出的打法也和浸會的策略相似. 但似乎正方面對反方這個策略, 卻沒有還擊的準備, 在比賽的絕大部份時間都沒有有效地作出反擊, 反而將時間放在重申論點及爭辯政府是否承諾增加大學資源. 這亦是教院的第二個敗因, 即臨場應變的水平不足. 例如在整個台下發問的環節, 大部份時間雙方都只是爭辯政府是否會增放資源於大學. 而教院主要只能推出特首在施政報告中那句「投放教育的資源決不手軟」, 然而一來這個戰場未必就能打贏浸會那方. 因為對評判(三位評判皆為大學教授)而言, 政府事實上是在收縮或是增加資源, 他們是最清楚不過的, 教院的論據很可能無法說服評判. 再者特首那句說話未必就是針對大學資源而言, 更可能是針對中小學教育而言.
而更重要的是, 浸會策略中最主要的部份是証明正方所提的利處不會出現, 相對而言資源問題就算不是旁支末節亦肯定並非重要戰場, 教院執著於此戰場令形勢無法扭轉. 教院的結辯最後也對浸會策略的主要部份稍為作出正面的反擊, 因此他取得最佳辯論員的獎項, 可是前面的失分他卻無法追回.
在教院以 0 : 3 敗北後, 成為第一隊肯定出局的隊伍. 但其實今年教院的表現已比我想像中為佳. 隊中有些一年級生表現也不是太差. 只是思考上和技巧上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至於浸會今年台上的辯論員幾乎都是新面孔. 老實說暫時要和他們前一兩年的前輩比較還是太早, 但相信隨著比賽經驗的增加, 他們可以有更大的進步.
在比賽現場當知道理大對中大一戰的辯題及站方時, 我對朋友甚至預言比賽結果將會是中大以 3 : 0 勝出. 「市場主導傳媒對大眾利多於弊」這辯題上, 站方對反方的中大已然有利, 而且風格上理大似乎不太適合打這類需要消化很多資料的辯題.
而在比賽的內容上, 正方也似乎有不少可改進之處. 首先理工方面似乎真的是資料不足, 或是眼界不夠闊. 全場比賽他們和中大爭辯的例子只是在報紙和雜誌的某些事件如「陳健康事件」. 然而傳媒又豈止報紙雜誌? 電視, 電台等也是傳媒吧, 例如有線電視順應香港球迷喜歡看英國足球的市場需要, 購買播映權, 令多年前香港球迷要幾個月才可以欣賞一場英國足球的直播賽事, 到現在變為一星期至少三至四場, 這些例子為何不提出, 或者想不到呢?
另一方面, 理工也有些地方策略錯誤, 例如提出如果傳媒不以市場主導, 便會被政府主導, 這是很明顯的非黑即白謬誤. 因為可能性當然不只這兩個. 而到台下發問環節理工還在浪費問題, 再提出這點去讓中大回答. 然而中大卻不懂得好好把握, 沒有正確地回答對方的問題, 這也是比賽雖然中大最後以 3 : 0 勝出, 但差距不算太大的原因之一.
中大兩戰兩勝, 成為首隊肯定出線的隊伍. 而理工則需要看以後的比賽發展以決定是否可以晉級.
比賽天 : 四 -- 城大對港大 科大對樹仁
城大對港大一戰是大專盃初賽中的關鍵戰役. 兩隊中戰勝者肯定出線, 若港大戰敗則出線形勢會很不明朗. 辯題為「廿四小時通關對香港利多於弊」. 城大為正方, 較為有利.
城大這場的策略集中於講廿四小時通關將令香港的物氾業得到長足的發展, 對香港特別在經濟方面就自然利多於弊. 雖然我認為正方討論經濟範圍還可以更廣泛而不是只物流業, 但既然處於優勢, 如果可以集中講某一點而又讓人明白物流業的重要性, 也未嘗不可.
至於港大方面, 聽上去我會覺得他們的策略和上場浸會對教院時的策略有相似之處. 大家都想舉出達成某個利處需要其他條件, 而香港並不具備, 因此正方的利處不會出現. 相對於教院而言, 城大在一副已經開始對這一點作出還擊. 當正方可以提出在不久的將來這些條件都可以具備的情況下, 反方策略的威力自然就大大減低. 而且相對來說似乎城大在準備資料方面好像比較充分, 因此比賽情況一直是城大較為有優勢.
論雙方除內容之外的表現, 我認為也是城大整體上較佳. 上一場城大雖然勝出, 但表現不出一股辯論隊所應有的氣勢, 對觀眾而言. 城大第一場比賽他們在演說技巧上過於平淡. 然而, 今場比賽城大在這方面有很大的改善, 台上四位辯員雖然也不是沒有失誤的地方, 但總算稱職, 而且會令人覺得他們的確正在向對手步步進迫, 演說技巧也有進步. 反觀港大方面, 我在去年曾經認為以港大這傳統名校及傳統辯論強隊, 去年雖然青黃不接, 但情況應不會持續到今年吧? 但今年港大的整體表現, 容我不客氣地說, 是有點失望的. 有一個因素與辯論內容無關, 卻暗地裡會影響評判分數, 那就是作為一位辯論員所表現出的自信, 港大在第一場比賽時, 普遍隊員在這方面的表現甚至比不上對手教院的某些一年級生, 也許因為如此, 他們內容上已經壓倒對手, 卻只贏 2 : 1. 到第二場比賽, 港大除了其結辯能表現出這種自信外(她最後是該場比賽的最佳辯論員), 其他隊員卻仍然沒有改善. 可說是城大與港大在改進弱點上的分野, 令這場比賽使城大以 3:0 勝出, 成為第二隊出線的隊伍, 而港大出線形勢則有點渺茫.
至於科大對樹仁的一場比賽, 對我這個較為喜歡看雙方即時反駁的觀眾來說, 總是提不起勁去欣賞這場比賽. 因為愈看愈覺得雙方有太多發言只是跟隨一早準備好的稿而讀, 而且演說技巧方面又不是真的非常突出(當然更不是差). 例如我看過某隊幾場打反方的比賽, 幾乎可以肯定他們一定有位辯員的開首一定是「什麼什麼政策究竟是靈丹妙藥還是糖衣毒藥」, 當然對第一次聽的評判來說是不錯, 但對我這個看過他們很多次比賽的觀眾來說, 當然是有點沉悶.
這場以「公務員應削減薪酬」為辯題的比賽, 不論是正方的科大還是反方的樹仁, 都有一些較明顯的問題, 因此比賽結果很接近, 科大以 2:1 取勝, 而最後結果卻是對賽雙方均無法晉級.
我認為科大的問題在於主辯以後的辯論員似乎發言內容出現不平均的現象. 正方有兩大重點, 第一個是指出公務員薪酬有很大的減薪空間, 例如比私人市場高. 而更重要應是強調有很多不合理的津貼. 第二個重點是指出減薪是解決財赤的有效方法. 然而科大在之後的辯論員卻較多強調第二個重點而忽略第一個. 第一個重點中的不合理津貼的問題更是近乎沒有人較詳細地討論, 內容分配不均令他們有優勢, 卻不足夠完全壓倒性地勝出.
至於反方樹仁方面針對士氣及在經濟差時拿公務員開刀不公平這些論點, 我認為他們已算講得不錯, 不過若可以更深入地推論多一兩步, 也許效果更佳. 例如在經濟好時, 私人機構有花紅, 有十三十四個月糧, 而公務員沒有, 但經濟差時卻拿他們開刀樹仁已經提過, 但我認為他們可以嘗試去講公務員這種一定不會「發達」的職業, 其吸引人才為政府工作的因素正是穩定, 即使經濟環境差他們收入仍然不會受影響. 做公務員的吸引優秀人才之處正是這點. 當政府現在說原來經濟好時「發達」不會輪到你, 經濟差時卻要「共渡時艱」, 那公務員體制吸引人才的誘因立刻消失. 現在經濟差, 失業率高就當然沒有問題, 但當經濟轉好時, 政府就再沒有留住優秀人才的誘因了. 雖然這一點不是沒有問題, 但樹仁沒有提及這一點, 始終缺少了畫龍點睛之感.
樹仁在研究辯題背後的資料及運用上我認為也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當科大提出可以減薪百分之五, 甚至百份之十, 可以令政府省回多少億的時候, 樹仁(甚至可說是雙方)都沒有留意過基本法列明公務員薪酬不可低於回歸前水平的這一點. 當科大提出可以減百分之十時, 若樹仁可以把握的話, 立即可以質疑正方的方法有沒有違反基本法. 因為據資料顯示, 中層及低層公務員在 1998 年及 2001 年曾經加薪 5.79% 及 2.38% (高層的加幅較大), 而若減薪 10%, 薪酬便會低於回歸前水平, 這點樹仁沒有把握是比較可惜. 另外他們對辯題的資料及背景的熟悉程度亦不足, 這在台下發問環節的某一條答辯時顯示了出來.
樹仁在眾多主力畢業的情況下, 成績有所下降是很自然的事. 但依我看他們仍然可說有一定戰鬥力, 期望他們好好鍛鍊一年, 下年大專盃再創佳績.
大專盃最後一場初賽由嶺南對浸大. 然而一來我因工作關係沒有看完全場比賽, 二來比賽辯題是經濟辯題, 本來已是我看弱項, 而辯題更是講匯率問題, 更是我弱項中的「weakest link」, 因此更不敢評論這場比賽, 希望網友可以原諒. 但想一提的是我有一位中學師弟終於被挂上陣, 再這場比賽擔任台上辯論員. 這點對我來說實在是很高興. 也許因為這場比賽是他踏入大專辯論界後第一次在大賽中擔上台下位置, 因此雖然表現不俗, 對他來說始終未回復最高水平. 然而一開始已經光芒四射的天才不是沒有, 但即使表現不太滿意甚至出醜, 憑著努力及累積經驗而達至頂峰的凡人相信會更多, 而且也更可靠. 這句不是對我那師弟而言, 而是對所有參與辯論卻覺得對自己的水平及進步速度感到擔心的人說的.
四強最矚目的一戰當然是中大對浸大, 這場說是「提前了的決賽」當然是太過誇張, 卻並非完全沒有道理. 若加上台下發問環節, 論陣容的確就只有中大及浸會最為完整, 其他如城大及理工則略遜一籌, 因此可以預期這場比賽將會非常精彩刺激, 勢均力敵. 比賽日期將會是 3 月 17 日, 於沙田新城市廣場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