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盃賽後評 (二)
今年的大專盃, 由於採用新制的關係, 把本來大局已定的情況弄得要去到最後一場比賽宣佈賽果, 才可以決定四強誰屬. 而我認為最後一天比賽的兩場比賽, 結果大致正常.
在第一場比賽, 其實只要出現 2:1 的戰果, 不論誰勝誰負, 科技大學和中文大學都可以一起出線入四強. 而中文大學所出的陣容看來也沒有全力出擊, 然而這一場的辯題是有關於買盜版刑事化, 這就對作為正方的科技大學相當不利, 不知道他們為什麼會選這一條辯題.
而比賽的過程上, 雖然與我同場看比賽的一些中學師弟認為科大的戰略定得不錯, 有取勝希望, 然而我認為科大提出的配套措施根本無作用. 再加上科大由開辯到台下發問環節的形勢愈來愈差, 被對手追問得方寸大亂, 因此比賽到了一半, 勝負已分.
而去到結辯時, 科大的結辯做了一個大專辯論賽史上未出現過的情況, 他把咪從 mic stand 拆出來, 然後就像做 talk show 般拿著咪四處走, 邊走邊講. 我期望評判給他最佳辯論員獎的原因不是因為他這種標奇立異的行為, 而是他發言的內容 -- 而事實上, 他發言的內容本身已經值得他取得這場比賽的最佳辯論員.
而至於另一場比賽, 開賽前的形勢是浸會要出線的話要以 3:0 取勝, 那應該已可肯定出線, 至於嶺南則不止要票數贏 3:0 , 總分上也要大比數取勝才可以. 我認為浸會這場比賽在訂立策略上實在犯上嚴重的錯誤, 他們根本不應該把學分互通制當成是學券制來討論. 也許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例子之下, 浸會希望創造一套"沒有學券制特色的學券制". 然而, 在他們必須要贏 3:0 的情況下, 這種立場太過冒險, 只要有一個評判看穿他們, 而對手表現又不差, 他們就十分危險.
而事實上從評判的評語看來, 他們似乎對這一點洞若觀火(真不得不贊他們的高水準, 有些評判可能連學券制是什麼也弄不清呢?), 然而這不代表浸會就會輸, 因為評判是評判, 辯論員是辯論員, 稱職的評判往往是看雙方表現而定勝負的. 嶺南在這場比賽的表現, 簡直是"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在定策略上以為對手只會說曾蔭權提出的方案, 並且對於對手的怪招顯得手足無措, 到了比賽後段開始知道對手有問題, 卻無法對準對手的離題作出致命的攻擊. 結果在兩面表現都不算好的情況下, 浸會憑較佳的技巧贏了 2:1, 但這個成績不足以令他們打入四強.
然而, 對於浸會來說, 今年的失利並非世界末日, 他們之所以無法出線, 一大半只是運氣的問題, 然而, 從過往多次看他們比賽的表現來看, 隊中有很多不錯的辯員, 如果策略上可以穩當一點, 他們肯定會成為下年大專盃的四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