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刊

發行人:何泰寬    /   編輯:葉惠民      1998年5月11日出刊

第三期目錄

歐亞新關係之建立-

第二次亞歐高峰會議

中央銀行的「道義勸說」

編輯室手記


歐亞新關係之建立  --------  第二次亞歐高峰會議

(Asia-Europe Meeting II, ASEM)

謝懷慧

前言

第二次亞歐高峰會議於今年四月二日至四日在英國倫敦舉行﹐與會的有包括中國在內的十個亞洲國家﹐以及歐盟十五個會員國。亞洲金融風暴是本次會議討論的主題;歐盟國家認為﹐亞洲各國必須致力改變經濟結構﹐以及增進政府決策透明度。除此之外﹐歐盟與中國並在會中進行第一次高峰會議(Summit)。

會議內容

這個由各與會國領導人以及外長出席的會議是以較非正式的形態進行﹐因此﹐與其他會議比較起來﹐ASEMII設定的議程較少﹐討論的空間也就相對的大許多。

除了亞洲金融風暴之外﹐第一次歐亞會談的議題在本次仍是討論的重點:毒品、槍枝武器以及仿冒品、防範商業詐欺﹐除此之外﹐兒童福利和環境問題亦在討論範圍中。

亞洲金融風暴的歐洲觀點

從英國首相以及外交部長在第二屆歐亞高峰會議所發表的言論﹐不難發現﹐歐洲國家已經意識到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範圍﹐絕對不只東亞地區;歐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皆有被波及的危險。因此﹐他們認為﹐歐洲國家應協助亞洲渡過這個難關。

在這種全球化思潮的影響之下﹐歐洲國家對亞洲的態度﹐不再如以往忽略輕視;而事實上﹐隨著亞太地區經濟戰略地位之上升﹐歐盟開始正視這個地方的種種問題。有關資料顯示﹐歐盟的銀行投資對亞洲部份高過對美日等國;同時﹐歐盟的出口額中﹐亞洲就佔了百分之二十四。這些狀況都指出﹐歐盟將無法負擔置身亞洲危機之外的代價﹐這個代價包括有形的經濟損失﹐以及在此區域無形的政經影響力。

另一方面﹐由於歐盟去年正忙著處理歐元問題﹐無暇分心關注東亞地區;亞洲各國對歐盟國家遲未對此次金融風暴有所反應感到不滿﹐歐洲國家因而希望藉著本次高峰會議釐清這些誤會。雖然歐盟在會中仍無法給予任何實質上的協助﹐亞洲各國領導人對歐洲單一貨幣向東擴展的正面影響深具信心。

中國與歐盟

AsemII期間的另一個重頭戲﹐便是中國與歐盟關係的強化。中國的新領導人朱鎔基在會議期間與目前擔任歐盟總理的英國首相布萊爾等人舉行中國-歐盟高峰會議﹐並於會後發表聯合聲明﹐在聲明中雙方同意﹐藉由持續的對話增進彼此的了解、人權議題的討論以及合作計畫的進行對加強關係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朱鎔基在此行中亦拜會了英國首相布萊爾﹐法國總理喬斯平以及總統席哈克。這幾個拜會以及Asem2所透露的訊息都顯示出中國與歐洲國家的關係將更形密切。

因香港問題而破裂的中英關係﹐可望在這次的會議之後重新出發。英國政府發言人指出﹐他們將視中國為世界主力之一(…we are determined to treat China as a major global force.)。雖然人權問題亦被提及﹐晤談的重點還是在中國經濟改革與中英關係的加強。

訪法期間﹐法國總理喬斯平公開讚揚中國對推動人權的開放態度﹐並期待與中國建立全球夥伴關係(global partnarship)。喬斯平將於今年九月訪問中國。

分析家指出﹐中國希望能夠在這次的會議中﹐加強歐洲對其經改的信心﹐

並強調其在國際外交中的重要性。與會的亞洲國家多半希望歐盟能夠支持他們渡過金融風暴所帶來的危機﹐而中國卻以扮演穩定亞洲經濟的角色來展現自我。歐洲對中國經改的看法﹐對北京而言十分重要。這次會議對中國來說﹐是了解歐元、歐盟的擴大等歐洲經濟與外交方面變動的機會。

中國在本次亞洲金融風暴中還未受到太大的傷害﹐歐盟是否因此寄望中國能對亞洲經濟起安定作用﹐有待觀察。原先被期待扮演這個角色的是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然而﹐在一連串的危機之後﹐西方國家也開始懷疑日本能否勝任這個任務;穩定發展的中國﹐雖非已開發國家﹐其表現卻是令歐洲耳目一新﹐而他們也開始重視中國發展對亞洲經濟、金融的影響。

另一方面﹐中國也想藉著與歐洲的結合減低美國對亞太事務的壟斷﹐並加強國際多元化的程度。亞洲久為美國勢力範圍﹐然而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實力日強的歐盟以及經濟發展對世界益發重要的亞洲地區各國勢必將打破這種美國獨大的權力結構。對中國而言,從經濟上的301條款到政治上的爭議-台灣問題、人權等,美國在亞洲的強勢的確是如芒刺在背,使得中國必須再找尋其他力量來平衡。

本次會議中﹐歐盟在WTO以及人權議題上都給予中國必要的支持。歐盟決議﹐在美國做出決定之前﹐今年內其將不會在聯合國中攻擊中國人權問題;而作為中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歐盟除了希望中國能更自由化之外﹐基本上是支持中國加入WTO。

台灣在歐洲的空間

雖然Asem2尚未對擴大Asem之參與國家做出決議﹐咸信在Asem3以及之後的會議中﹐將會有更多的歐亞國家參加。但是﹐英國外交部官員坦承﹐由於中國的阻撓﹐英國與歐盟都無法提案協助台灣進入Asem以及民間性質的亞歐商業論壇。

一向走美國路線的台灣﹐對歐洲的認識十分有限;雖然歐洲議會於1996年三月中國在台海舉行飛彈演習以恫嚇台灣的總統選舉時曾聲援台灣﹐且近年來台灣與歐洲國家之經貿往來較為頻繁﹐但不論官方或民間﹐台灣與歐洲的關係都十分疏遠。

以Asem2來說﹐亞洲經濟危機既是會議重心﹐台灣如何在這波風暴中自處對與會國家而言﹐應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然而在整個會議過程中﹐不見任何有關台灣的討論﹐十分可惜。在台灣內部亦不見太多關於本會議的報導。在亞洲的經貿與人權為歐盟所關注時﹐台灣更應該運用這些優勢﹐向歐洲各國進行宣傳。在未來的亞歐高峰會議中﹐雖然中國的因素仍然存在﹐但仍有其他重要國家與會﹐主導權不可能被單一(亞洲)國家掌握﹐而且會議的目的主在尋求共識﹐並無任何具體行動之決議;對歐亞各國以及美國而言﹐這是一個重要﹐但尚未有強制約束力的會議。APEC模式或觀察員身分也許是台灣介入未來Asem的可能性。

Asem3將於明年在漢城舉行。

回「第三期目錄」


中央銀行的「道義勸說」

程照永

根據報導,中央銀行副總裁徐義雄連同外匯局長周阿定,於近日邀集外商銀行「交換意見」,對外商銀行在國內拆款市場與外匯市場的狀況進行瞭解。央行並且選擇花旗、匯豐等外商銀行進行金融檢查;並規定凡是超過五百萬美元的外匯遠期交易必須電話告知中央銀行。雖然央行一再強調這只是例行性的工作,但是央行的舉動卻很難不被詮釋成是在進行「道義說服」,要求外商銀行不要介入外匯的炒作。新出版的經濟學人甚至將央行的舉動,詮釋成是央行考慮放緩解除資本管制行程的預兆。

東南亞各國的中央銀行,在此次金融風暴中也都曾經要求外商銀行不要介入外匯的投機買賣。以泰國為例,泰國央行在面臨泰銖貶值壓力時,甚至命令其國內商業銀行調高對外商銀行的隔夜拆款利率至1200﹪,以阻止外商銀行加入投機攻擊泰銖的行列。進一步更禁止商業銀行借貸泰銖給境外金融機構或是投資人。雖然如此,還是無法阻止泰銖的巨幅貶值。

央行一方面要將匯率維持在「合理價位」,一方面又要阻撓外匯投機,這兩個目標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如果央行依照市場的買賣讓匯率自由浮動,則匯率的升值或貶值機會各半,所有參與外匯投機的對象都必須面臨同樣的風險。匯率投機的輸贏只是投機者之間資金的移轉。一旦央行執意維持「合理的價位」,外匯投機等於是投機者與央行對賭,更糟糕的是,在面臨貶值的壓力下,央行所面臨的風險遠大於投機者。假如央行得以將匯率穩住,除了支付交易費用之外,投機者並不因此遭致損失。反觀央行則必須流失外匯;假如央行無法將匯率穩住,投機者將必定可從中套利,央行除了必須承擔外匯的鉅額流失,還必須面臨預期心理所可能導致的進一步外匯劇貶。央行的政策一方面造成套利的空間,另一方面,卻要求外商銀行與投機者違反經濟邏輯行事,或是揚言要打擊投機者,這種作法實在是互相矛盾。

另一個技術上問題,就是央行如何決定「合理的匯率」。一個可能的方式,就是採取瑞典經濟學家Cassel所提出的「購買力平價原則」。但是此方法在經濟學上遭到許多的質疑。因為根據實證研究,「購買力平價原則」在短期並不成立。在長期,匯率即使有趨於均衡的趨勢,其調整速度也是相當的緩慢,每年約收斂15﹪。另一個決定「合理匯率」的方法,就是指在沒有投機操作下,由市場供給與需求所自然決定的匯率。這個方法聽似合理,問題是,央行在技術上如何區分哪些外匯買賣屬於投機,哪些又是屬於經常貿易需求呢?

東南亞國家與韓國的金融危機,可以提供我們不少反省。其中之一,就是如何避免銀行體系的不健全。例如韓國的銀行體系一向直接受命於政府的政策,銀行對政府支持的特定企業進行過度擴張的貸款。在道德風險的情況下,導致銀行的呆帳與企業負債比例過高。東南亞各國所吸收的外國資金往往流向於房地產與股市,造成股價與房地產在短期飆漲。一旦經濟成長衰退,就會引發泡沫經濟崩潰的連鎖效應。或許藉由東南亞的金融危機的反省,可以幫助我們未來更加審慎地開放資本市場。但是無論如何,它不該成為管制與阻止資本市場開放的藉口。外國投資與國際資金流動的不穩定性並不是導致金融危機的主因,它們頂多只能充當導火線的角色。最重要的原因是銀行體系的不健全與市場訊息的不透明。例如英國雖然經歷了1992年英磅的巨幅貶值,並沒有因此使得投資者卻步。原因之一是投資者對於英國的制度與政策具有信心,他們相信英國政府會持續市場開放、同時會繼續維持低通貨膨脹政策。如果投資者面臨的是一個政治動亂,制度缺乏規範,經濟政策不透明的環境,要吸引住他們的投資也就相當困難。央行與其標榜「外匯投機打擊手」的形象,不如提高本國金融制度的可信度,提供市場更充分與透明的資訊,或許才是台灣在金融危機中所應該學得的。

回「第三期目錄」


編輯室手記

五月的德國,氣候終於轉趨溫暖。匯刊第三期,如期在五月中出刊。本期有兩篇文章,其中一篇是關於四月初在倫敦舉行的亞歐高峰會議,本文對此次會議有簡潔扼要的描述,並包含了台灣與此會議關係的思考。作者謝懷慧,英國Leeds大學政治學碩士,目前人在台灣工作。另外一篇文章則是關於央行對台幣匯率處理方式的討論。央行於四月再度請外商銀行主管們喝下午茶,以非正式方式,進行對各外商銀行外匯狀況的了解。作者對此種方式,提出異樣的看法。

匯刊持續接收稿件。並感謝捐款人的支持。

回「第三期目錄」


匯刊捐款者名錄(1998.1.15-5.10)

截至1999.1.15      20 DM

邵惠玲                  5 DM

朱天梅                  5 DM

鄭淑華                  10 DM

支出累計 90 DM       合計 40 DM       總計-50 DM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