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泡泡○新聞 Internet Pop-up News網路資訊:數位的驗屍報告

○數位的驗屍報告○

當網路公司消失的時候,現成的商業案例研究也跟著產生。但是教授們想知道的是:到底是哪裡做錯了?

有些公司是沒掌握到機會,其他公司悲慘地結束可能只是因為點子不佳。但是所有失敗的網路公司都在述說一個重要的故事。

企業後研究〈企業驗屍報告〉是學術界最新的副修專題報告裡的論述主題。

從New Haven、Conn.到Nashville、Tenn.等等大學的學者們,正在清理那些前.com員工們曾經盡全力創造的經濟史上最繁榮的歷史紀錄。Vanderbilt大學管理學院的副教授David Owens,正在研究那些陣亡的科技公司的33,000封email訊息。對Owens而言,這些訊息提供了史無前例的機會,他說:從人類學的觀點來檢視這些資訊,你可以看到還剩下些什麼,哪些還存活在曾經歷這一切的個人的電腦裡。你可以看到人們的情緒感受,或許也可以看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但是無論這些資料的學術價值如何,像Owens這樣的學者們發現,他們很難說服企業們將這些資料轉交出來。部分原因是,拒絕對企業們而言事情會簡單一點。當倒閉的網路公司已經亂成一團,要清點資產償還債務,還要賣掉電腦和伺服器等等─但在處理這些之前,他們必須先擦掉自己曾經付出的努力,乾脆把豐富的資料全扔了。

不過,還有另外一層的考慮是,在那些電腦和伺服器裡有些什麼。除了經常使用的網路書籤、MP3檔案和履歷表之外,還有許多更隱私的資訊,如個人的email和裸女圖片─就算是一家快要倒閉的公司,都不願意讓這種東西流出去。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的教授們很有禮貌地尋覓這些現成的案例研究時,卻被強力拒絕的部分原因,大多數的企業都不願意牽扯到潛在的尷尬資訊,違反員工隱私或是被輿論指控。

透過內部管道還是有辦法的。Yale管理學院的會計、經濟與金融教授Shyam Sunder,是少數幾位能獲得科技公司伺服器與硬碟資料的幸運學者。因為Shyam本人就是這家公司的董事之一,他說服其他董事同意將公司的資料轉交給Yale,但條件是必須等到這家公司停止所有的運作之後,而且還不可以透露這家公司的名字。

Shyam希望能說服其他的公司也如此做,他說:希望企業幫助我們建立這段超負載成長的歷史。大部分的資料都不是在文件上,而是在硬碟裡。

這些努力獲得驚人數量的資料:產品計劃、行銷策略、部門預算、財務預估等等。但這些資料的數位本質,讓資料轉換與分析比整理紙盒裡的整捆文件還要容易些。Owens說:迅速得到許多資料很容易,你可以使用統計程式來處理。

有些企業確實承認死掉的.com資料的價值。Young Kim是CampusNut.com的CEO,他在一些網路公司工作過,包括已不存在的Maincampus.com,他比其他的.com公司老闆寬宏大量些。他說:我樂意分享Maincampus失敗的經驗,好讓其他的企業不再重蹈覆轍。但是這家公司在去年五月歇業之後就賣掉伺服器,裡面的資料也早就沒有了。他又補充說:令人尷尬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你會看到我們當時真的是能力不足。

那就是Shyam和他的同事們在尋找的東西。他說:保存那些資料和資訊是絕對地重要,我們會看到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如何能做得更好。如果你認為商業史有任何的價值存在,那麼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去做的事情。

 

Today's Pup-up News

網路○泡泡○新聞 Internet Pop-up News

  首頁
  網路資訊
  網路媒體
  電子商務
  網站建置
  電腦資訊
  學習日誌
  靈力補給站
  新鮮玩意兒
  EMAIL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