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肯大郡災害檢討引言及摘要 基地所在之中新世石底層為一含煤層,於該地區主要為砂頁岩互層其走向為N80°E向南傾斜28°~32°之間,整地後之斜坡面與地層一致為道地之順向坡。當順向坡坡腳被砍斷而岩層中含黏土礦物組成之泥岩或頁岩時,則沿此層面滑動之可能性大增,若依基隆地區同類地層滑動例,顯示乾燥時沿傾角25°層面產生滑動,因此評估用強度參數為C,=0,φ,=25°。 邊坡穩定性分析 依剖面以及地錨配置進行分析,所得安全係數與坡面長L之關係,結果說明如下: 1.若用φ,=27°,C,=0進行常時穩定性分析,在L=25~45公尺範圍時安全係數合乎要求。 2.於暴雨條件下,安全係數有所不足,且當坡面長大於約40公尺時有可能達臨界情況。 3.倘若地錨施工有所缺陷,則達臨界情況之坡面長度會小於40公尺。 4.完工後時間越長,地錨失效之機率越高,達臨界情況坡面長度會逐年下降。 5.擋土牆面排水孔失效時,達臨界情況之坡面長度亦會下降,此因浮力增加抗滑力減少之故。 整治方式 順向坡一般可採取下列方式加以穩定: (1)減低上坡段之重量以減少向下推力 (2)增加坡趾之阻抗以增加其穩定性 (3)防止地表水滲入坡體內之岩層及層面以降低上舉水壓及因浸潤如頁岩、泥岩等層面而降低其剪力強度黏滯力及摩擦力) (4)以排水孔排除岩坡體內之含水量及水壓 (5)較長之順向坡應分段處理,每段自身應達平衡穩定狀態 第二、三、四區災害原因及建議補救措施: 林肯大郡所處基地之岩層結構顯示第二區北側及第三、四區為順向坡之構造,此次災變主要即由二、三區北側約50公尺寬之順向坡之邊坡保護未完全採取上述之各方式,因而雖然坡高僅約35公尺,傾角僅約30°,由於坡趾之擋土牆阻力不足,坡面之岩錨錨定力逐步損失,仍然造成此災變。為達穩定目的,建議採取下列諸措施: 1.1. 削平坡頂及已滑動之不穩定岩盤及風化土層,並以鋼絲網加強之噴凝土或鋼筋混凝土版舖面以防雨水滲入岩坡體內; 1.2.滑坡之坡面以框格樑及岩錨確實鎖定; 1.3.以橫向排水孔深入坡體內以排除岩體內之水分並降低水壓; 1.4.將三、四區及上部滑坡分三段穩定; a.于第二、三區北側以植入岩盤約20至25公尺,直徑1.0至1.2公尺之鋼筋混凝土排樁加永久性岩錨,以拆除上部結構遺留之地下室北半部以灌漿固結,以增強坡趾之阻抗力; b.于第三、四區間以上述相同之鋼筋混凝土排樁及永久性岩錨以穩定第三區; c.于第四區南側以上述相同之RC排樁及永久性岩錨以穩定第四區; d.上述之排樁北側之地層以橫向排水孔排除岩體或土層內之地下水及降低各區內之地下水壓。 第五區及高樓區之穩定措施建議: 此外,由於大郡社區原為二山脊及其間之谷地,且其西側為北港溪所環繞,豪雨時地表水滲入回填土層,故地下水甚為豐沛,為使全社區之地層更加穩定,地表水及地下水之集、排水系統也應加以檢討及處理,以避免社區大雨時之淹水及降低地下室東側及北側外牆與各擋土牆背面之水壓力,現有擋土牆必要時也將加以補強。 2.1. 第五區及15樓高樓西側之擋土牆擬增加橫向背水孔,以排除地下水及牆背之地下水壓。 2.2.必要時上述三區之擋土牆增加土/岩錨以增加其安全性; 2.3. 15樓南側之擋土牆擬增加扇形橫向排水孔以排除原谷地回填土之地下水含量並解除牆背之側向水壓。 2.4.以排樁加永久性岩錨取代此段之最下層漿砌塊石擋土牆; 2.5. 必要時沿北港溪岸以護岸防止擋土牆底遭水流沖刷淘空及此坡趾部份之可能滑動; 復舊工作優先順序 由現場踏勘及對建物現狀之初步瞭解,林肯大郡之復舊及全社區地層,基礎及擋土結構之穩定工作依其急切性建議分下列三階段進行,結構之安全鑑定及補強建議應由結構專業人員執行: 第一階段: 1.由於災變區之滑坡仍有持續潛移(Creep)之可能,故此區應列為第一優先處理,此階段之處理包括前述1.1,1.2,1.3,1.4a及1.4d。 2.第一、二、三、四、五及15樓高樓區之地表排水系統檢討、改進設計與施工。 第二階段: 1.為確保第三、四、五及15樓高樓之穩定,此階段之處理包括前述1.4b、1.4c、1.4d。 2.為解除地下水壓及擋土之穩定,此階段也應包括前述2.1、2.2、2.3及2.4。 第三階段: 1.全社區包括總統特區等排水系統之整合設計與施工及前述之2.5。 2.建立全區之監測系統,作長期之監測。 地表排水配合地工工作亦分為三階段如下: 第一階段: 1.針對主要災變之二、三區北側下邊坡做截排水處理。因災變區上游尚有集水區,其地表逕流之入滲對於建築基礎有潛在之危險性。 2災變區之排水系統做局部查核,以利導引地表逕流至下游地區,避免在災變區漫地流竄。 3.災變區之西側現有之裂縫須即刻灌漿處理,以防止雨水或地表逕流經由此處滲入,增加坡面潛在滑動之危險性。 第二階段: 1.針對災變區全區之地表逕流排水系統重新檢討查核,包括下游之排放口,因為此次災變之影響,現行排水系統可能堵塞或斷裂,進而滲入地下室牆背,導致水流無法排出。 第三階段: 1.針對全社區包括國王山莊做排水系統的檢討及查核,俾使基地之排水通暢,減少對基地之潛在影響。 結論 『山之崩非崩於崩之時』,順向坡崩滑之前一定有其徵兆,例如坡頂或坡面裂縫之產生或擴大、地錨錨定之脫落擋土牆之移位、異常之湧水等等,因此山坡地社區於颱風侵襲前後及地震後均應進行檢查,最好有長期之監測系統加以監測。 本基地之災變直接原因在「水」,間接原因在「人」。有地滑潛能之順向坡,其利用應加以避免,不得己之情況下,穩定工法之選擇應更用心。 林政德應用地質技師事務所 |
E-mail to cheng-der@geocitie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