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部長的惡夢-國民平均壽命更長了

廖崇宏      1999.9.10.

根據聯邦統計局最新的預測報告,德國國民的平均壽命在三十五年後將較舊的預測報告提高四歲。1994年所作的報告預測,未來德國男性的平均壽命為七十三歲,女性則為七十八點五歲。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這是個好消息,但社會部長李斯特(Riester)卻要為此大傷腦筋了。

目前德國國民年金(Renten)保險應繳的保費(Beitraege)以及應給付年金的數額都是以國民的平均壽命作為計算的基準,依據舊的預測報告計算,國民年金給付的平均年數為十六年,領取年金的人口比例則為44%。但是根據新的報告資料計算,年金給付的年數須提高四年,也就是二十年,而且領取年金的人口比例到2010年也將提高為48%,幾乎比原先預估的高了一成,整個提高的財政負擔若要由全體保費給付義務人來分擔,則每人的保費負擔佔其所得的比例將由原估的19.5%提高為23.2%,到2035年甚至將高達34.4%。國民平均壽命的提高顯然增加了這項制度在財政運作的困難。

原先按照社會部的計劃,希望先將每人保費的負擔維持在19%以下,藉此以降低工資(Arbeitskosten),不過現在突然增加了這麼大的財政負擔,要達到這項目標目前只有靠提高「環保稅」(Oekosteuer)來支應,但這樣每人的「工資淨額」(Nettoloehne)將會隨之提高,連帶的也會提高年金的給付額度,社會部的處境真是進退維谷,歸根究底,還是要怪當初統計局的預測誤差。

當1994年的預測報告提出時,很多統計人員都認為這項數據並不確實,但聯邦與各邦卻仍採納這項數據作為計算年金保險保費以及應給付年金數額的基準,因此低估了未來的財政負擔。現在新的預測報告出爐後,李斯特作為主事者對於這個問題無可迴避,如何解決,對其執政的智慧來說是一大考驗。反對黨卻等著看好戲,CDU新任主席修依伯樂(Schauble)對媒體斷言,執政黨的年金支票將要跳票,但是不知道有沒有人想到這個發生這個問題的原因可是在他們執政的時候,也許修依伯樂對選民的暗示是:解鈴還須繫鈴人,這個問題只有等我們下回執政才能解決吧。

其實根據私人保險業的資料,幾年來被保險人的平均壽命都比舊的統計資料預測的高過五歲,所以新的預測報告應該還算是保守的。問題是這個包袱實際上到底有多大,恐怕不見得有人敢去面對。看來,在注重社會福利的國家,長壽的國民也是個不輕的負擔!

資料出自Capital Nr.9 Sep. 1999, S. 1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