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漫遊的七個等級○
有一項研究企圖將網路使用者分類為七個等級。這項研究是由
Booz-Allen & Hamilton和Nielsen//NetRagings共同合作執行,
它將網路使用者分類為七個等級,並以偶因論奠定市場區隔。
根據這項研究"抓住偶因──為行銷人而設的使用基礎區隔",將網路使用型態區分為七種線上行為類型。
在某些類型裡的消費者比較可能購買,在其他類型裡的消費者幾乎對傳統的線上行銷訴求免疫。
這項研究也引介了"偶因論"(occasionalization)的觀念,這是網路行銷區隔的新模型,它以線上使用的偶因來區別消費者的分類,
而不是以使用者的性格來區別,如生活型態或喜好資料。藉由探求使用者的活動性格──使用者停留在線上的時間多久,
使用者在每個網頁花費多久時間,對拜訪的網站的熟悉度與類別專心度──這項研究揭示七種活動的型態,
並發現其中的三種型態──請給我資訊型、邊看邊走型與漫遊型──比其他型態更可能涉入購買的行為。
這些活動型態在線上停留時間較長的,範圍從33分鐘到70分鐘,每頁閱覽時間為1到2分鐘,
這種使用者較可能逗留在網頁上瀏覽許多不同的訊息。
根據Booz-Allen & Hamilton與Nielsen//NetRatings的研究報告,七種線上行為類型如下:
匆忙型(Quickies)
典型的簡短活動(1分鐘),焦點只放在兩個或幾個常去的網站。使用者約只花15秒在每個網頁上,擷取特定的資訊或是寄信。
匆忙型活動的使用者可能不會注意任何型態的訊息,它們只要找到自己要的資訊就立刻閃人。
實事求是型(Just the Facts)
使用者在固定的網站尋找特定的資訊。大約花費9分鐘,活動期間比匆忙型久一點,但瀏覽網頁的速度卻和匆忙型一樣快。
實事求是型較少可能會涉入休閒娛樂類型的網站。他們的購買傾向也是較低的。
單一任務型(Single Mission)
使用者希望完成某項工作或是蒐集特定的資訊,暫時把興趣擱一邊去。使用者進入不熟悉的網站去尋找他們需要的資訊,
在網站上只注意單一的類別,大約花費10分鐘的時間。使用者不僅會注意到與活動目的相關的訊息,
也會回應目標鎖定正確的橫幅廣告。
再來一次型(Do It Again)
活動長度約14分鐘,值得注意的是網頁逗留時間約2分鐘,與邊看邊走型同為逗留網頁時間最長的型態。
95%的時間會花在使用者過去曾經至少拜訪過四次以上的網站上。
再來一次型的使用者可能會願意點閱橫幅廣告,這些廣告很有技巧地置放在他們喜愛的網站上,
或回應網站的贊助商直接提供給消費者的內容訊息。
邊看邊走型(Loitering)
活動長度約33分鐘,網頁逗留時間約2分鐘,邊看邊走型與再來一次型有點類似:
輕鬆地拜訪熟悉的"黏人的"網站,如新聞網站、遊戲網站、電訊/ISP網站、以及娛樂網站等等。
重視品牌排行的企業應該集中焦點在這些邊看邊走型的使用者,這些消費者花費較長的時間在每個網頁上,
較可能吸收行銷訊息,並發展出必要的品牌聯想。
請給我資訊型(Information, Please)
活動平均長度約37分鐘,通常用來建立某個議題的深度知識,或許是為了研究報告。
他們有別於單一任務型,因為使用者會從廣大範圍的網站蒐集大量的資訊。
請給我資訊型的使用者最有可能到熟悉的網站,但他們也願意跨越類別逗留在一個吸引他興趣的網頁上,
給予行銷人一個機會以不同的訊息接觸他們。
漫遊型(Surfing)
漫遊型的活動期間最長,平均是70分鐘,較少停留在熟悉的網站,一次典型的漫遊活動會點閱將近45個網站。
網頁逗留時間約1分鐘或以上,廣泛的涉獵但不深入。漫遊型通常會花時間在內容較豐富的網站,
給予行銷人建立品牌知名度的機會,因為使用者在活動期間內接觸訊息的時間較長。
內容贊助商也有很好的接觸機會,激勵使用者將他們喜歡的內容與特定的品牌名稱作聯想。
Booz-Allen 與Nielsen//NetRatings宣稱,這些資訊不僅對行銷人有用處,成功的電子零售商也應該改變作風,
由單一規模適應所有對象的接觸方式改為平行多元網站去鎖定多重使用活動族群的不同訴求。
他們說,對於電子零售商的挑戰是,使用合宜的技術去偵測出上站的使用者是屬於哪一種活動族群,
再利用那些資訊設計出刺激該活動族群的有效介面。例如,與匆忙型或單一任務型的使用者接觸時,
提供迅速無贅的自我服務經驗,純文字網頁的特色,沒有躍出式廣告在網頁上亂跳;
與邊看邊走型及請給我資訊型的使用者接觸時,可強調全功能的服務選項,影像式躍出廣告以及個人購物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