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個新品牌○
個人品牌的時代來臨了!Nike開始執行新穎的Nike iD企劃,試圖創造個人品牌的最佳例證。但是,容許個人去影響一個品牌是個狡猾的建議。
Monty Python的影迷們都記得1979年「Brian的一生」那部電影的一幕場景,群眾聚集在一起高聲齊唱說他們都是個人。只有一個孤獨的靈魂抗議說他不是。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個人?
就算你不認識那位英國才子,你也能瞭解以那幕場景來比擬這十年來的行銷文化有多麼貼切。當較偉大的個人範本〈明星代言人〉已經愈來愈不流行時,大公司的品牌策略逐漸偽裝成個人表達的型態。
第一個反潮流的種子可能出現在地上。Nike的新企劃「Nike iD」,讓消費者可以到Nike.com網站去訂製鞋子,鞋子上可以秀出自己的訊息,鞋子的顏色隨你挑,這一切只需多付US$10即可辦到。最近這個企劃引發相當的爭議,因為有個MIT〈麻省理工學院〉的好事之徒,指定在他的鞋子上印出「剝削人力工廠」的字眼。總之,在Kathie Lee這個鬧場意謂的底下,出現狡猾又冒險的行銷案例,一個將創造品牌的鑰匙轉交到個人手中的品牌個人化實驗的經歷。藉由讓消費者介入鞋子的設計過程,期待創造一種加強意識的品牌忠誠度,而那是普通的鞋子無法達成的效果。
就像往常一樣,問題是:它行得通嗎?它有效嗎?將創造品牌的權利交回到個人手中,可能很快讓Nike停止繼續給數百萬人掛上相同的標籤。另一方面,它也會誘惑那些不喜歡認同大眾化品牌的消費者。
可以猜想得到,Nike高階主管認為他們已經找到神聖的目標。它預期Nike iD在兩年內不會獲利,但是它會造成行流行話題,將企劃點子從網站散播到銷售點和集會場所。甚至連該公司高層都承認其中是有風險存在。公關經理Beth Gorny說:如果訂鞋的人顏色配得很難看,大家還是馬上就會認出那是Nike的鞋子。這裡面有賭博的成分,企業一方面希望訴求消費者的個人主義,另一方面又可能會傷害到曾經花費巨資與時間所發展的行銷目標。如果這個具爭議性的全球最堅強的品牌承受得了,每個人也都辦得到。
到目前為止,很少企業會願意讓消費者參與品牌建立的過程。但有相當多的企業已經在行銷商品的同時,適切地表達個人主義的語言,而那是朝向品牌民主化的第一個步驟。Burger King的廣告說:照你的方式去做。Snowball.com去年的廣告標語「我們是我」,很聰明地將第一主詞的複數與單數混合在一起。甚至連美國陸軍─幾乎不可能是參差不齊的個人主義的堅強擁護者─也在進行「你的軍隊」廣告活動,訴求內容似是而非自相矛盾,它說;即使是在團隊中的軍人也可以成為自己。
如果這些廣告活動都是類同於Nike iD企劃的變種,那它們都會遇到所有品牌共創者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品牌的潛在拖曳物。例如,Jaquar的廣告代言人Sting。這個音樂家之前曾在一些低級品牌的廣告活動中出現過,以至於觀眾會混淆且不確定這支廣告片是在介紹高級轎車。這樣的情況也不只發生在行銷方面。服裝設計師Paul Frank已經把個人主義當作公司的策略,在MTV流行短片裡出現無數的青少年─他們竟然好像都是同一個模子似的─都說著本質上相同的話:當它流行的時候,你只要成為你自己。
的確,這是建立品牌的世代,他們縮小企業世界與個人之間的區隔,可能最終會導致兩者的融合。 Gorny說:看看我們的16-24歲的目標消費群,他們在尋求個人表達的途徑,但他們還是對Nike品牌展現極度的忠誠。或許在好的行銷策略與健康的文化之間取得平衡是最佳之道,無論有無MIT的聒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