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自尋煩惱】

中國人往往因為學習,工作或生活,所引起擔憂與煩惱的程度,比起其他國家的人來說,情形似乎要嚴重許多。這是由於幾千年,人們過度強調未雨綢繆,過度渲染憂患意識所致,因而使得大家對於未來的事務普遍懷有一種憂心忡忡的感覺。禪家曾經說過,為對付不測之風雲,人們當然可以預作準備。但是不可以因此滋蔓成事事懼怕的心態,因為它會令我們變得時時不安。我們當然要養成戒慎的習慣,但又不可以因此而害怕失敗,造成焦慮的心情。這是其中的心理變化,完全取決於自己是否被消極的思想所牽引。而這些消極的懼怕和退卻,卻又是源自與事實的過濾和擔憂,使許多人一蹶不振,使許多人無病呻吟,使許多人終日憂鬱難安。

過往環境好日子內,沒有人擔憂柴米。今時今日社會,內憂外患的經濟體系,絕對不可能忽視現實的轉變。我們要好好掌握每個時機,堅守自己的生活需要,切勿盲目跟隨他人的生活模式。「你儒我騙、以權謀私、你爭我奪、死不足惜」,這都是現實社會中活生生之求存道理。難怪有些自命清高的偉人,能夠放下挑剔和苛求,能夠放下所有承擔和責伴任,或會變得逍遙和自在,或去追求十全十美的生活模式。事實上,有時反而會令自己喪失向前努力的勇氣。

1